数字化转型中场的三大战役、七场攻坚战
数字化转型已度过前半场,为什么继续?因为我们有很多工作没做好,如数据资产不清、数据治理不到位、目录不清晰、数据未关联、业务流程未优化、数据治理权责不清晰、四张清单不标准规范等。在数字化转型中场,要打好三大战役、七大攻坚战。
数字化转型三大战役:
(1)数据之战,做好数据治理与应用,确保数据质量、发挥其价值,做好数据的资产化和运营工作;
(2)软件与平台之战,过去的系统和软件还需要大的整合和优化调整,要整合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平台支撑能力;
(3)组织与制度之战,进行组织转型需要强大、高效的组织实施能力,要能动员大家开展工作,做到数据与业务完全融合。
数字化转型七场攻坚战:
(1)最小颗粒度:数据的基本要素,数据融合创新前提;
(2)标准化:降低数据交换成本的必要手段;
(3)供需认责:数据制度性建构,数据流动性与价值实现之道;
(4)业务再造:按照数据逻辑改造业务体系;
(5)权限体系:数据参与者的角色分类与责任清单;
(6)组织再造:集合各方力量携手推进,管理与运营同步;
(7)架构升级:启用新架构的力量之源(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
我们要补短板,包括数据、标准、制度、运营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当然还有意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问题。
摘自
谈下一个十年智慧城市发展的六大趋势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将从信息通信跨界融合多个领域
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内组织,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都源于其本身的职责范围和研究方向。2016年之后,国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强调以数据为驱动,以人为本、统筹集约、注重实效,信息共享方式从运动式向依职能共享转变,推进方式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格局。未来10年,智慧城市的内涵将从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融合跨界到政治、法律、管理制度、流程规范中,并从这些方面得到支撑和保障。
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回归城市巨系统理念
未来,业界对于智慧城市的探索将回归到城市巨系统,探讨在人类发展的技术经济主线上如何找到城市的当前发展位置。数字经济对工业经济能起到带动作用,由此诞生了工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工厂等。当前中国社会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化、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三大阶段;智能经济对数字经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抓住其主要矛盾:满足三大目标、服务三大群体、做好长期演进就能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和实施。
三、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将是物网融合型的信息基础设施
idc预测,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1894.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89.2亿美元。智慧城市相关底层技术包含: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及网络、数据互联互通、数据挖掘与大屏呈现、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城市通信基础设施(5g、wi-fi、nb-iot)、一卡通等。这些ict范畴的技术依然会是智慧城市投资的主战场。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如物联网、环境传感器、全光网络、5g全覆盖、人脸识别与物体识别摄像头、智能抄表、车联网等将是智慧城市的重点投向。
四、数字孪生城市是未来10年智慧城市的主要工作内容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在2019年1月印发了《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以下简称《大纲》)的通知,提出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基础支撑,要做好与其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衔接。《大纲》指明,数字孪生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规划、设计、运营和维护质量。数字孪生其实就是在创造数字经济的总价值,数字孪生的根本是产生新的应用、新的社会价值、新的生产力。城市运营流程的数字孪生化主要是智慧政务、数字政务等内容。
五、数据产权立法将加快智慧城市进程
哪些数据是公共数据必须公开和平等流转、共用,哪些是企业产权数据,哪些是个人数据,交易流程是什么?以医疗领域为例,一个城市有多家大型医院和社区医院,病人在多个医院就诊的数据和影像无法互通就会导致重复检查和误诊,对于病人的数据(比如病历、主诉、药方、检查单、化验单、医疗影像等)是属于医院还是属于病人,应该确权。如果确认为病人所有,那么病人拿着医保卡在任何一家医院都能调出数据。
六、5g推动智慧城市走向纵深领域
数字经济时代是数据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时代,5g扩大了数据流动的广度、深度,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助推器。而2030年后将是6g时代,也是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得以普及的时代,届时数字经济高度发达,并将由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过渡,产生4种价值环境下的指数式发展:人类数字世界、ai数字世界、人类物理世界、ai物理世界。
摘自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核心大脑
信息城市大脑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城市为单元,结合地理信息,对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实现一张图的综合监管,为城市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辅助支撑,实现“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指挥调度为核心,以决策指挥为目标”的系统构建。系统集成了包括地理信息、gps数据、建筑物三维数据、统计数据、摄像头采集画面等多类数据,可以把市政、警务、消防、交通、通讯、商业等各部门各类型的数据融合打通,汇集在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上。
给城市装上一个智慧城市大脑,城市也能像人一样智慧起来,由大数据帮助城市来思考、决策,使得城市能够自我调节,与人类实现良性互动,让所有的城市数据都通过这个大脑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和调度,从而有效提升城市交通的承载力和运行效率,是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要求的。
摘自
数据科技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加速落地
我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城市占比从两年前的57.7%增长到80%,而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占比则从42.3%下降到11.6%,许多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重心已从整体规划向全面落地过渡。
浙江省内城市之间差异度较小,而西部地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内部差异较大。智慧城市发展也呈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长三角城市集群建设成效较高,紧随其后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地区。
数据科技正在推动智慧城市加速落地,应抓住这一趋势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提质升级。包括利用互联网共享,驱动智慧城市各环节各要素的互联互通,使得服务便捷化、资源均等化;将大数据引入智慧城市,利用数据驱动城市治理,使决策手段更加全面科学,治理模式得到不断创新。
摘自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瓶颈问题分析
1.对建设目标认识不足。缺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深层次的领悟,不能从所在地区的实际根本出发,忽略对本地区的科学定位、理性安排。
2.基础设施落后。一是目前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较于城市相对很低,移动盲区问题还大量存在。二是交通、供水、燃气、环卫等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并未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对城市精准化运行管理的支撑力度有限。
3.信息资源整合缺乏规范。由于现有相关标准和法规缺失,使得信息孤岛成为阻碍资源整合的最大障碍。
加快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采取需求导向型发展模式。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以供给为导向,即依据政府本身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为基础来开展“智慧”服务。市民和企业参与度不高,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收到限制。
2.聚焦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由于目前在经济实力、人才储备、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还不完善,还不足以支撑整个“智慧城市”项目全过程的建设。因此,依据自身特点,选取相应阶段的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进而实现整个工程的建设。
3.提升市民和其他主体参与度。需要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提升“智慧城市”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应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互动,进而获得其他参与主体的广泛支持。
4.加强“智慧服务”。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强调“智能管控”多,而对“智慧服务”重视不够。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应针对具有迫切需求的民生问题,将信息化手段与完善服务的理念和措施相结合,建成真正的智慧城市。
摘自
定位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基于位置的服务示例
1. 追踪社交媒体以预防犯罪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亨廷顿海滩,为了加强犯罪预防举措,警方开始使用实时社交媒体位置智能来跟踪诸如“开枪”、“枪支”、“打架”等关键词的使用。警方还使用基于位置的应用程序,如snaptrends或geofeedia进行调查,并帮助识别犯罪嫌疑人。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向居民提供城市服务
在纽约市,linknyc信息亭提供免费wifi、为手机充电,并向用户通报该地区的活动和服务。它们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公用电话,成为21世纪的城市通信网络。
3. 地理围栏确保安全
在韩国首尔,智能地理围栏会跟踪戴着物联网gps手镯的儿童和老人离开指定区域的情况。该系统与全市数据库集成,有助于寻找失踪的社区成员。这些家庭也会收到通知和警报,这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感。
4. 先进的停车管理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寻找停车位一直以来都是一项挑战。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智能位置服务可以跟踪可用停车位的信息,并将其叠加在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上,使驾驶员能够获得停车选项的实时更新。
5. 紧急医疗
一项名为caalex的医疗计划在欧洲各地启动,是使用智能位置服务的最突出例子之一。该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市民的生物医学参数,并在有人身体不适时通知医护人员。
6. 综合数据平台
在丹麦哥本哈根,智能传感器可在整个城市运行。为了预防和解决诸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能源和废物管理等大量问题,该市正在利用从城市街道、车辆gps信标以及市民智能手机中收集到的数据。
摘自
国家发展改革委张铠鳞: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四大建议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论坛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14日在北京召开。
报告显示,我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城市从两年前占比57.7%增长到80%,而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占比则从42.3%下降到11.6%,许多城市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工作重心从整体规划向全面落地过渡,新技术应用驱动新发展和新变革,数据关键要素作用初步显现,惠民服务从“能用”到“好用”不断升级。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指出,未来3年左右,会有一批城市真正达到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真正形成中国智慧城市的样本、标杆。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要基于发展实际、结合发展情况进行探索。
摘自
数字孪生与智慧城市如何融合
华为将数字孪生城市,划分为数据孪生,能力孪生,场景孪生,和价值孪生四个层级。并通过新联接、新智能、新体验和新价值的四大j9九游会官方的解决方案与之对应。
将5g、iot、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广域地采 集城市全景数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并以此来实现物理城市的数字孪生影像。
场景孪生是以城市场景为驱动,以ai为引擎,基于数字平台开放的能力,聚合j9九游会直营的合作伙伴打造百花齐放的业务。
价值孪生,是城市数字孪生一体化,重塑城市规化、管理、协同及发展。与此同时,基于数字平台提供的能力,华为的生态伙伴可以更高效地围绕城市场景开发百花齐放的业务应用,从而提升城市主体获得感。
能力孪生是以城市数字平台为孪生城市提供基础资源统筹与基于ai的应用使能能力。数字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可以给城市形成标准规范的数据资产,支撑城市各行各业业务应用。
智慧城市孪生新时代,可以带来三个价值:其一,基于数字孪生更多维获取城市数据;其二,数字平台让城市数据发挥最大价值;其三,城市数字孪生一体化,可以重塑城市规化、管理、协同及发展。
摘自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重庆已构建起众多智能化应用场景
1月11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获悉,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市以智能化应用场景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抓手,已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方面,构建起一系列智能化应用场景。
民生服务:普及应用3100万常住居民电子健康卡
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民生服务智能化应用方面,重庆围绕民生领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着力发挥大数据智能化优势。
智慧教育领域,深化“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35个区县建成教育城域网,所有高校、中职学校和95.8%的中小学均实现宽带网络接入。
城市治理:日均接入16类动态交通数据9.7亿条
智慧城管领域,市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已汇聚数据表716张、数据2014万条、视频监控9000余路,成为全国第一家省(直辖市)层面城市管理行业大数据中心。已建成的桥梁结构运营状态监测系统,可对主城近20座跨江大桥进行“云管理”,守护城市桥梁安全。
“城市交通智慧大脑”系统,日均接入16类动态交通数据9.7亿条。
政府管理:智能政务服务平台用户突破1000万
目前,“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用户突破1000千万人,平台整合了58个业务部门、3600多项政务数据资源,上线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583项,网上办事项比例超过80%,平台办件量累计超过5100万件,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97%、99%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
产业融合:企业通过线上融资全年超180亿元
智慧金融领域,充分利用大数据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积极打造“愉快融”平台,汇聚全市26个市级部门及单位的105类、4200余万条涉企数据,目前累计注册用户203004家,申请231224笔,融资金额约180.05亿元。
智慧口岸物流,重庆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确保货物提取率达100%,为物流企业节约10%的人工成本,货物周转时间节省约20%。
生态宜居:冰雹、雷暴大风识别命中率达100%
智慧环保领域,大气环境大数据系统已汇集全市17个国控站、54个市控站监测数据以及气象、交通、市政、工业、生活等多源异构数据。建立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基础数据库,采集入库全市1100余个行政村、400余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800余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基础数据。
智慧气象领域,气象大数据平台可快速汇聚、处理7颗风云气象卫星、14部气象雷达和2000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实时气象大数据。将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40%、月降水预报提高12%、月气温预报提高16%,对2019年冰雹、雷暴大风识别命中率达到100%。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