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由北京市东城区首创,运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推动管理创新,使城市管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网格化管理模式转变。
数字化城市管理改变了城市管理中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粗放、缺乏监督和低下的状态,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向集约、性和实时性的转变,实现了对市政、公用、园林、环卫、建筑、房产等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管理对象的全时段监督和管理,并且这个系统具有防范和协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推进网格化管理 社会治理法治化;二是推进网格化管理 社会化服务的资源整合;三是推进网格化管理 社会治理智能化;四是推进网格化管理 社会治理专业化;五是推进网格化管理 人才队伍现代化。
摘自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一、李德仁院士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运营脑”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和运营脑,让城市智能起来。
由市级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任命城市运营官,下设联席会议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管理:城市it的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监控和指挥中心、智慧服务中心。
二、王家耀院士
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巨系统工程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把握方向,智慧城市要尊重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规律,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要打牢基础,推动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和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边建边用,注重实效,统筹协调。
三、郭仁忠院士
数字孪生城市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
数字孪生城市通过数字化表达方式把城市的空间完整的精准刻画出来,把城市空间分析模拟优化,再此基础上来保证智慧城市的建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应该由政府当一把手来建设,政府投资。而企业则可以为政府提供数字智能化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四、周成虎院士
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数字化,而是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加和谐
首先必须理解智慧城市的精神战略,智慧城市的拓展力和深度,其次需要考虑政府的投入产出,要关注老百姓,市民的问题,政府主导以人为本,才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从投入产出这四个角度将智慧城市进行下去。
五、邬贺铨院士
城市管理者应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规划思路
因此每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经验,要根据自身产业特色等进行发展。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云的建设,要有政府数据平台,因为这些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孟建民院士
智慧城市处于拼图阶段
所谓拼图阶段是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在研究推进智慧城市的一些细分的板块和内容,有些板块已经初具规模,有些还在模模糊糊还不成形。
现在还处在城市智慧化进程当中,智慧城市还没有成熟的清晰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好的过程,各行各业共同拼接,拼到最后就形成清晰完整智慧城市的图形。
七、高文院士
数字视网膜,让智慧城市从“看清”向“看懂”进化”
作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应该包括比较好的数字视网膜的功能,这个功能应该是一个复眼,不像现在很多单一眼组合起来的复眼,而应该是一个功能集成,能集编码和特征编码为一体的联合优化的一套视频和图象感知系统。
八、王坚院士
王坚院士:没城市大脑作基础 智慧城市就是空谈
我们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经验都会慢慢沉淀在城市大脑里边,这个不会随着管理者的离任而消失。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变成城市治理的经验,这个城市的治理能力就会逐步的提升。
九、尹浩院士
物联网驱动智慧城市发展
就中国而言,一半以上在建的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如公共安全、交通、医疗、环保、地下管网、水务、教育,均依托物联网。它们以自动感知为基础、数据采集为手段、智能控制为核心,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
十、吴志强院士
城市正在变成一个智能生命体
城市正从单体建筑,走向全系统运行管理。因此对于智慧城市规划,则需要先知道各种的“城市流动”,根据流动,来确定空间的形,这是智慧城市的关键。
摘自
城市数字孪生将改变未来城市的设计方式
使用数字双胞胎让城市运营现代化
根据全球技术市场咨询公司abi research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城市数字双胞胎部署的安装基础将从现在的少数早期实施增长到500多个。
建模的好处很多,范围从预防性维护到运营效率和成本节省,改善的居民服务,增强的安全性。它们还可以用于从环境方面改进设计。例如,数字孪生模型可能会尝试使整个社区的太阳能效率最大化。
垂直行业的关键应用包括人员流动和紧急疏散的仿真、洪水风险建模、通过占用跟踪的智能建筑设计和能源管理、道路交通建模和仿真、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测、绿色基础设施建模和城市循环经济以及网络威胁分析等等。
挑战主要与城市范围建模的复杂性以及缺乏支持跨垂直数据交换的标准有关。其他阻碍因素包括对收益和投资回报率的认识不足,与城市政府孤立的组织结构有关的挑战以及对隐私和网络威胁的担忧。
摘自
河南发布(最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2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的新型智慧城市。
到2025年,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智慧化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初步形成;建成5个左右全国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
二、总体架构
建设一个平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中枢平台,形成市级统一数据资源池,实现依托市级统一中枢平台分工协作、联动发展格局。
构建三大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物联感知等资源服务;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规范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城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一体化。
开展四大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按照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路,重点开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发展4类智能化创新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基础设施集约化
1.加快推进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建设;2.持续完善高速宽带网络;3.统筹物联感知体系建设。
(二)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1.发展智慧交通。聚焦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
2.发展智慧城管。构建“一个平台调度、一套流程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3.发展智慧安防。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整合应用,构建覆盖全时空、智能化的科技防控网络。
(三)推进民生服务便利化
1.发展智慧医疗。加快远程医疗系统整合,基于5g网络建设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应用系统;
2.发展智慧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加快智慧(数字)校园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
3.发展智慧金融。推动互联网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跨界融合,发展无人银行、5g智能银行、智慧支付等新模式新业态;
4.发展智慧旅游。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培育一批“互联网 旅游”创新示范基地。
(四)推进产业发展数字化
1.加快发展智能制造;2.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摘自